说罢,他看向王锡爵,正要继续下一个议题。
王国光突兀地又从袖中掏出另一份题本,抢先开口:“陛下,这是松江府、扬州府、成都府、长沙府、湖州府等五府,历时经年,所分类开造的赋税差役。”
朱翊钧一愣。
片刻后才想起来,伸手接过题本:“郝维乔办完差了?”
王国光点了点头:“正是,郝维乔月前方从成都府回京。”
松江府自万历元年以来,便是朝廷在南方的税法改制试验田,等李氏为贵妃之际,南直隶方面又主动上疏,再添了一处扬州府,都是赋税大府。
此后但有什么新的想法,大多会在京畿几县,以及南方二府试点。
为了税改,户部做了许多准备。
万历三年时,给事中郝维乔便上奏,云国家赋税差役,原有定额。然而,法令朝三暮四,征派阳减阴增,无名供应之费,不时科敛之需,两税输官者少,杂派输官者多,继而以此为由,请命下咨行各省,清理各地杂税。
试点自然率先落到松江府、扬州府头上。
户部下文,科道亲自督办,令两府将两税以外的均徭、里甲及各公费银两、苛捐等一应钱粮,凡是取之于民的,全盘查核,分为增派数额、平添项目、因袭旧规三种情况造册上报。
简而言之,就是统计一番,除了正税以外,地方到底摊派了多少杂税到百姓头上。
随着之后四川参议李三才自告奋勇,湖广巡抚梁梦龙主动请缨,试点之地定在了五府近百州县。
朱翊钧仔细翻阅着。
这些都是之后正税定额的依据所在——过高过低,都不是长久之计。
“陛下,成都知府李坤,在卷末另附了一卷。”王国光指了指卷末,“其言,钱粮有额数,裁减太过,则供应不敷;夫征夫有常供,临期顾募,则措办不前。”
“若是赔累之人不得不抱情上诉,奸猾之徒必会趁机借言不便,混同告扰,反而搅乱大局。”
“希望陛下能因地制宜,不致百姓阴坐赔补……”
所谓阴坐赔补,就是朝廷裁减过甚,地方恐怕又要各显神通了,届时百姓私下里仍旧要私下给州县补税。
到时候闹出舆情,反而会被奸滑之徒裹挟其中,败坏善政。
朱翊钧头也不抬,啧了一声:“难得他敢说这话了。”
这次清税,也不仅仅是为了中枢心里有个数。
把话说开的话,此举一方面是朝廷试图确立对地方官员赋税职务行为的监督标准,另一方面则是利用限制四差银征收额度,来确保两税起解完纳。
本质上,仍旧是中央和地方对民间财赋的争夺。
这中枢重拳出击的大环境下,李坤敢为地方张目,算是拿仕途陈说利弊了。
就是……
朱翊钧伸出手指,在成都府的杂税数项上戳了戳:“成都府的杂税比正税多出数倍还不止!怕是都收到几十年后了!”
“陛下,四川地理复杂,民风彪悍,州县开销自然会多些。”
王锡爵说了一句公道话。
若非如此,李坤也不会说出因地制宜这种话了。
不就是希望朝廷裁减杂税之后,能多留存一些正税以支开销么?
朱翊钧叹了一口气:“央地分税的事等度田之后再说罢。”
他将题本重新合上,给申时行递了过去,示意传阅。
转而朝王国光嘱咐道:“改罢,让他们自己出案子先改着,趁着度田这几年,看看成效。”
“顺便把摊子铺开,移文各省督抚,按照五府经验,分类开造各省赋税差役。”
王国光默默应是。
又等了一会,见老王头再没别的事作汇报,朱翊钧才转头看向李幼滋:“李卿也看见了,革故鼎新之际,户部最是事繁,大司徒日夜操劳,多生华发。”
“李卿,你年后入户部,任户部左侍郎,帮衬一二罢。”
李幼滋一怔,肥胖的身躯有些拘束而尴尬地挪动了一下。
他抬起头,毫不掩饰惊讶的目光:“陛下,不用廷推么?”
朱翊钧摆了摆手:“卿是部议题上来的,只要眼下朕与诸卿有了共识,廷推也没有差票的道理。”
开玩笑,部院大臣都在这里,就算廷推也必然够人头。
这时,王锡爵开口解释了一句:“李部堂掌光禄寺七年,又是《万历会计录的副主编,无论资历能力,李部堂皆是众望所归。”
当然,还有一句话没说。
李幼滋身躯肥胖,还有男科急症,甚至被人取了个李三壶的诨号——茶壶、酒壶、尿壶皆不可少,前者不必多言,后者指的就是他憋不住尿。
为官者身居高位,最看中形体仪态,这种腌臜的缺陷,若是不开小会达成共识,届时廷推还真难说。
李幼滋自家事自己最清楚。
沉默稍许,也不推脱,掩面起身:“陛下隆恩,臣万死不辞!”
朱翊钧见他这幅动容的模样,也没说什么,轻描淡写摆了摆手:“河南度田的事交给邓以赞就好,他处事公道,素有干才,也是时候独当一面了。”
说罢,又转头看向潘晟:“潘卿,你来接任刑部尚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