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衡本在仰望彗星,闻言不由回过头,纳闷地盯着于慎行。
于慎行重重颔首。
他在中进士之前做了朱衡近十年的幕僚,自是明白应该如何掰开了解释。
于慎行思索片刻:“老师虽是少年进士,却从知县一步步走出来的仕途,即便此后养出名望,也是‘举能治剧’的实名。”
“之后即便得罪了不少人,也靠着治政山东、梳理黄河的功绩,一举进入了中枢。”
“老师的功绩不在党派,不在上恩,只在实绩。”
“可以说,只要老师不掺和本职外的事,无论结果如何,仕途、身后名,都不会半点有影响。”
于慎行说罢,抬头看了一眼夜空中的天象。
自家老师性格不好。
嘉靖十二年做县令的时候,因为不愿意腾出县衙给汪家少爷办婚礼,得罪了时任吏部尚书汪鋐。
嘉靖二十九年做福建按察司副使的时候,又惩处了率众殴打秀才的李家衙内,得罪了时任吏部尚书李默。
夏言秉政他就拒绝夏言的推举;严嵩上位他就给严嵩甩脸色;哪怕如今张居正辅国,互相也多有不愉快。
若非朱衡有些本事,能让世宗皇帝见了其所修建的宫殿“瞪而悦之”,能让有所不满的高拱,在淹了老家后,也不得不承认“廷臣可使治水,无出衡右者”,恐怕仕途早就结束了。
是故,哪怕于慎行很是尊敬这位固执的东翁兼老师,也不得不承认,这种跛脚官吏,还是少掺和朝局为好。
孰料,朱衡听罢,突然脸色一垮:“哪来的本职外的事?我身居九卿高位,为陛下分忧,不就是本职?”
见学生还要再说,朱衡直接大手一挥:“不许说,小捞仔挺好一君上,我不能没了良心,你给我换个路数再想法子。”
于慎行暗道熟悉的感觉。
嘉靖年间便是如此,他们这些幕僚出谋划策,面红耳赤想出上中下三法,最后东翁一概不听,由着性子直接从根子上否决。
不过,于慎行并没有被驳回的不快,反而心中松了一口气,正色开口:“既如此……”
“张居正固当守制,新法必不可毁!”
他看向朱衡,认真道:“申时行威望不足,如今廷臣,唯老师与户部王国光,可为陛下真太保!”
……
“师保师保,如今‘师’老的老,病的病,不就是应该‘保’出面撑腰了么?”
许孚远拉上窗户,将天星异象隔绝在外。
陈有年从桌案上拿起茶壶给自己倒了一杯,随口道:“能保陛下生个儿子么?”
两人本是在衙署加班,正好见得星象,便顺势闲聊起朝局来。
许孚远笑了笑:“诸法之自性空也。”
“陛下才十七岁,急什么?世宗登基改制,不也大婚十二年后才有的嗣?”
陈有年摇了摇头:“所以世宗之后就不改了。”
许孚远埋怨地看了同窗一眼:“好生说话,免得隔墙有宋儒。”
当初宋儒的事,可是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陈有年嘬了口茶,不甚在意继续说着:“如今天象示意,恐怕明日早朝,要再起波折,也不知你我当如何是好?”
如今连进士都卷入其中,他们这些吏部郎中,恐怕没有置身事外的余地。
许孚远耸了耸肩:“夺情夺就是了,难得遇到有个人样的皇帝,我反正是跟到底了。”
陈有年闻言皱眉,不悦道:“陛下自是圣君,但你我也要做个直臣,守制乃人伦大德,岂容儿戏!”
许孚远忍不住嗤笑:“什么三纲五常,我怎不见樵夫老农守制三年?”
陈有年一时被堵了话,面色有些逐渐涨红。
许孚远在吏部申时行手下厮混了几年,深谙捣糨糊之道。
他见同窗面色不好看,立刻出言宽慰:“不过话又说回来……”
“七贤之一袁公前年汲取陛下的学说,所得的新理学之言,甚是有理——看事情理当是一分为二。”
“登之不喜张居正也好,认为三纲五常不可乱也罢,但新法总归是上利国家,下利百姓的,不能混为一谈,更不能一损俱损。”